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泰兴耕地地力现状分析

    信息发布者:叶军荣
    2018-09-20 15:30:41    来源:行知部落   转载

    泰兴市耕地地力现状分析报告

    作者: 鞠建勇 马晓燕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72-02 
      1 耕地地力评价概况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建国以来,泰兴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土壤普查,即1959年的全国第一次土壤调查和1980―1984年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第二次土壤普查是一次全面的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分类和土壤生产能力的评价。20多年来,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在我市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中低产田改良和培肥、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自从2007年被列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续建项目县以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应用,产生了大量的田间调查、农户调查、土壤和植株样品分析测试和田间试验的观测记载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建立标准化的泰兴市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保存测土配方施肥资料使其持久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为了做好测土配方施肥这项工作,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7]066号)及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8]75号)要求,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这次评价以《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1634-2008)为依据,充分利用“3S”技术,对全市各类土壤的分布、理化性状、种植结构、产量水平、施肥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委托扬州市土壤肥料站,进行了图集和数据全面的更新,形成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成果应用报告及相关数字化图件,建立了泰兴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指导和决策全市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2 评价方法 
      本次耕地地力评价采用的是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及《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的要求。通过“3S”技术建立宝应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综合应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数学原理,结合专家经验并用计算机拟合、插值等方法构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3 评价结果 
      3.1 有机质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4.5~44.7g/kg,平均值为18.0g/kg,属Ⅳ级水平,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0.54g/kg,增加7.46g/kg,增幅70.8%。①不同行政区域:滨江镇最高,30.4g/kg,河失镇最低,13.6g/kg;②不同土壤类型:沙心淤泥土最高,28.9g/kg,底黑小粉土最低,14.9g/kg 。 
      3.2 全氮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为0.37~2.63g/kg,平均值为1.12g/kg,属Ⅲ级水平,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0.7g/kg,增加7.46g/kg,增幅60%。。①不同行政区域:滨江镇最高1.83g/kg,河失镇、珊瑚镇最低,0.82g/kg;②不同土壤类型:沙心淤泥土最高,平均1.76g/kg,底黑小粉土最低,平均0.92g/kg。 
      3.3 有效磷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为3.2~78.5mg/kg,平均值为14.4g/kg,属Ⅲ级水平,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4mg/kg,增加10.4mg/kg,增幅260%。①不同行政区域:横垛镇最高,18.4mg/kg,广陵镇最低,10.3mg/kg;②不同土壤类型:底黑沙土最高,19.0mg/kg, 夹黑小粉土最低,10.3mg/kg . 
      3.4 速效钾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为23~183mg/kg,平均值为73.3mg/kg,属Ⅳ级水平。①不同行政区域:曲霞镇最高,88.8mg/kg,马甸镇最低,63.7mg/kg;②不同土壤类型:夹黑小粉土最高,103.2mg/kg,菜园土最低,63.7mg/kg 。 
      3.5 有效硅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有效硅含量范围为89.78~388.18mg/kg,平均值为205.47mg/kg,属Ⅱ级水平,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没有对有效硅含量进行化验分析,因此无法对比。①不同行政区域:滨江镇最高,239.47mg/kg,横垛镇最低,183.43mg/kg;②不同土壤类型:黏底小粉土最高,220.68mg/kg,黄黏土最低,165.67mg/kg。 
      4 结果分析 
      4.1 土壤肥力水平总体上升,但存在耕作层物理性状变差 
      通过2007、2008年两年农化样采集化验和对5个省级土壤监测点,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土壤基础肥力水平总体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略微下降,土壤全氮也略有下降,有效磷明显上升,速效钾呈“V”字形发展。 
      4.2 土壤有机质略有下降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由1985年的15.0g/kg上升到1995年19.0g/kg,10年增加4.0g/kg;1995年至2007年减少1.0g/kg。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呈略微下降趋势。 
      表1 泰兴市近20年土壤养分和粮食产量变化 
      4.3 土壤有效磷明显提高 
      全市土壤有效磷从1985年的5.88mg/kg上升到2007年14.4mg/kg,年上升速率0.41mg/kg,上升速度非常快。 
      4.4 土壤速效钾前降后升 
      从1985年-2007年的土壤肥力监测点逐年监测结果看,速效钾变化分两个变化时期: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至1992年,全市土壤速效钾快速直线下降,年平均下降速率达4.1mg/kg;1992年后土壤速效钾止降缓慢回升,年平均上升速率达1.6mg/kg。   4.5 保护地土壤生物指标变化显著 
      近年来,全市范围内设施农业呈蓬勃发展趋势,因此保护地土壤质量也不容忽视。设施栽培改变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其温度、湿度、光照、气候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壤经常处于高温、高湿、高蒸发、无雨水淋溶的环境中。在这种条件下,土壤生物指标变化相当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由于土壤次生盐化,有毒物质的积累,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使得设施栽培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同时,随着连作次数增多,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的的“真菌型”发展,病原菌增加,寄生型长蠕孢菌大量滋生,作物病害严重。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年的大棚土壤中,优势真菌为腐生型真菌,主要为土壤中纤维素、木质素的分解菌。5年后,土壤中的优势真菌转为寄生型,病源性长蠕孢、交链孢等霉菌增加,同时,硝化――反硝化细菌也明显增多,土壤亚硝酸盐积累增多;二是土壤根结线虫危害严重。设施栽培中,由于种植品种单一,作物连作后,根系自毒产物增多,抵抗力下降,为根结线虫侵染提供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线虫的发生发育。在高温、干旱、沙性土壤中,大棚连作的黄瓜、番茄上,根结线虫危害相当严重,虫口密度可达每克土300条。 
      5 对策与建议 
      5.1 科学制定耕地保护规划,组织实施污染耕地修复工程 
      5.1.1高产耕地培肥规划 
      要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及生产能力,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惠农政策,一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田间桥、涵、闸、站、机耕路等,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和技术承载能力,提高地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强技术指导,促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科学使用化学肥料,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有害投入品,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标准要求;三要加强土壤监测和耕地地力建设,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土壤肥力变化情况,采取深耕深松、轮耕轮作、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土壤,达到高产更高产。 
      5.2 中低产耕地改良规划 
      多年来,通过平衡配套施肥、补钾工程、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培肥措施,中低产田得到逐步改良,目前,我市还存在着渍涝潜育型、干旱灌溉型等中低产土壤,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良。首先,将增加投入,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条件,做到能灌能排,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采取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物的投入,培肥土壤;三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测土、配肥、指导施肥,努力实现氮磷钾三要素、大、中、微量元素及有机无机营养的平衡,提高土壤缓冲性能和供肥能力。通过一系列改良措施,逐渐减少中低产耕地面积,使得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 
      5.3 污染耕地修复规划 
      对泰兴市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并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针对不同的土壤污染类型,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三品”基地等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地,创建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并建立泰兴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积极推广应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等技术措施,解决局部地区存在的重金属、农药、农膜等土壤污染问题,使问题突出的农田土壤得到有效改良。 
      5.4 整理、复垦土地熟化规划 
      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坚持“开源”、“节流”两手抓的方针,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土地复垦开发整理熟化工作。 
      对整理、复垦的土地推行五个结合:一是基本农田整理与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逐步达到沟、渠、路、涵、闸、桥配套,能灌、能排、能降、能挡的建设标准,将农田整理建成田成方、路成行、水系畅、树成荫的新型农区;二是废河、废沟、荒滩地的土地开发整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将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立体开发,“变废为宝”;三是结合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熟化。四是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将撤镇并村过程中腾出的老村庄、老宅基地,进行复垦开发,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熟化。 
      5.5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集成推广全过程清洁生产技术 
      建立以“耕地净化”、“品种高(多)抗化”、“投入品无害化”为主体的优质安全技术体系,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入手,产前选择生态环境适宜地区作为基地,并不断对基地生态条件进行改造与动态监测,确保基地符合无公害生产的要求;产中选用优质与综合性状好的抗性良种,选用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专用肥料和农药,改进药肥施用技术,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积极推行病虫草害的无害化综合除防技术,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逐步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